摘要: 孙仲隐墓志所属分类:古代碑帖集 公元一九八三年十二月,山东省高密县文物 管理所李储森等人,于县城西南五十里田庄乡住 王庄村东头场院屋墙上,发现嵌砌一批汉画像石, 与有
孙仲隐墓志所属分类:古代碑帖集
公元一九八三年十二月,山东省高密县文物 管理所李储森等人,于县城西南五十里田庄乡住 王庄村东头场院屋墙上,发现嵌砌一批汉画像石, 与有东汉熹平四年(公元一七五年)纪年的刻石一 块,圭首,高八十八厘米,宽卅四厘米,额无题 字。其文隶书六行,每行九字,文曰:
青州从事,北海高密孙 仲隐,故主簿、督邮、五官 掾、功曹、守长。年卅,以熹 平三年七月十二日被 病卒,其四年二月廿一 日戊午,葬于此。
北海高密,当时属青州刺史部。秦分齐地设 高密县,汉宣帝时更高密国。东汉建武中,封邓 禹为侯邑,改属北海国。
高密孙氏,系殷纣王的叔父比干之后。为当 时高密一带大族,而且显赫于世。《汉安平相孙根 碑》称孙根为“司空公之伯子,乐安太守之兄子,汉 阳太守、侍御史之兄,乘氏令之考·”(据《隶样》卷 第十—所谓司空公者,即孙朗是也。《后汉书·桓 帝纪》载:“水寿三年,太常北海孙朗为司空。”《汉 三公名》又云:“朗,北海高密人。”又据《隶释》卷 第二十七记:“《汉安平相孙君碑》,在高密县西南 五十里。”与《孙仲隐墓志》距高密县城方向、里程 均相一致(按高密县于武德六年(六二三)置,即今 高密县城),是否同属一汉墓群,值得考虑。
据《山东通志》所载和实地调查,《孙仲隐墓 志》出上地点,距汉高密国故城址只有五里,其西 南三里之狼埠岭,为高密国王室家族墓地。据当 地群众说:这里原有大墓十余座,一九五八年整 地时,被平去封土,作为耕地。—九七三午住王 庄村建筑场屋,利用古墓砖石,打开其中一墓,发 现有画像石门,门楣刻有羊头图案,皆浮雕,门 内墓道亦垒砌画像石。此石平置于石门内约一米 半许,圭首对向墓门,石后,置半米余高的绛色 陶马三匹。因乡民惑于迷信,未敢继续挖掘,陶 马亦未敢取出,即将墓封平。仅移出画像石三十 八条及此志,一并作为建屋之用。至一九八四年 三月,始从墙上取下此石,运至高密县文物管理 所保存。
据此石文字内容及出上情况叮以确知此为埋幽墓志,其形制亦与后此的《贾充妻郭槐柩铭》及《刘韬墓志》相同。
关于埋幽墓志之创始,以往冶金石学者,均据史书记载,以为汉末建安十年(公元二O五年), 魏王曹操执政时,禁止厚葬及立碑。西晋武帝咸宁四年(公元二七八年),又诏禁立表。于是把刻石改为埋于地下,而成为墓志。近代地下文物不断出土,其中有“墓记”、“封记”等刻石。如刻于延平元年(公元一O六年)的《贾仲武妻马姜墓记》和署年为延熹六年(公元一六二年)的《*临为父通本作封记》等,此类刻石均在曹操禁碑以前,有人目之为墓志,但亦有人持否定态度。如马子云先生在《碑帖鉴定浅说》中,称前者“虽有墓志萌芽,但非真正墓志,故称为刻石。”后者则列于“新旧伪造各代行刻”表内。叶昌炽《语石》中则说:“汉魏以前墓石,不独今所未见,即欧、赵亦无著录。”
关于墓志之始,在先因无实物可资佐证,故虽众说纷纭,终无定沦。《孙仲隐墓志》的出上,则是我国目前发现最早的一通汉代墓志了。由此可知,埋幽墓志至少在东汉中期就已经开始了。《孙仲隐墓志》,就其内容来看,已具墓志文例,况且又出土于被破坏的墓道门之内,决非墓碑而复埋入土者。比孙仲隐晚六年卒(即光和四年,公元—八一年)的孙根,所立墓碑今虽已佚,但据宋代洪适所录碑文,不仅碑额迳书:“汉安平相孙府君之碑”,碑阳有六百余字之多,而碑阴所镌人名可辨者即有二百四十四人,有的还前冠爵位,则此碑之规模,当不甚小。由此可以推断,在“碑碣云起”的东汉,孙仲隐不只厚葬(从墓道规模宏伟猜测)和镌刻埋幽墓志,当时地面上很可能还有其墓碑呢!
汉碑书法,分官书与私书两大派。官书出名入学者之手,如《孔宙》、《乙瑛》、《礼器》、《史晨》、《曹全》诸碑,及《熹平石经》等,在端正中各具风格。私书出胥吏或下层知识分子之手。有的书者,文化并不甚高,书录碑文,偶有错字,如《张迁碑》即是一例。此《孙仲隐墓志》中,“卒”作“*”、“葬” 作“*”,其点画亦有误。志中“病”字“丙”之有竖有钩,“午”字及“於”字之“人”有啄笔,已开正书之渐。这种情况在当时官书诸碑中是看不到的。但正因为书者并非名入学者,故受规矩束缚较少,结字若不经意而意态横生,颇有逸趣,可供今日习隶者之借鉴
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