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把它称为“假笔法”。但是,如果我们留心观察当代书家写字,会发现他们其实也难以避免“捻管”这个动作,那么,“捻管法”到底能不能用?它真的可以用
把它称为“假笔法”。但是,如果我们留心观察当代书家写字,会发现他们其实也难以避免“捻管”这个动作,那么,“捻管法”到底能不能用?它真的可以用来衡量一位书家的水平呢?
我们从一个故事开始谈起:包世臣曾经问伊秉绶“你老师刘墉平时是怎么写字的?”伊秉绶回答“其以大指斜对食指者,则形成凤眼,其法不能死指,非真传也。”也就是说,刘墉写字丝毫不捻管、转指。但包世臣反驳他“我看刘公的字,不像是不转指能写出来的!”伊秉绶非常坚定地对他说“我老师写字时我都现场看着,绝不骗你”。
后来,包世臣见到了一位跟随刘墉多年的书童,书童告诉他说:“诸城作书,无论大小,其使笔如舞滚龙,左右盘辟,管随指转,转之甚者,管或坠地。”这就是说刘墉写字不仅“捻管”,“捻”得幅度还很大。只有面对外人,才不用捻管。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古人似乎也对“捻管法”有成见,不愿让别人知道自己用到它。不过到了今天,很多书家都认为“捻管法”非常值得使用,比如孙晓云在《书法有法》中就详细介绍,她认为:“那些左右圆滑呈扭曲状的笔画,正是左右转笔所致。我试了一试,像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一般。”
所谓“捻管”,就是在行笔过程中通过手指搓扭笔管来达到调整笔锋的目的。它来自于晚唐时期的“拨镫法”,该法有推、托、撚、拽四步,而“捻管法”指的就是“撚”。这种揉搓之法,其实有来源于弹琵琶,后来被应用于书写。
但捻管这个动作,可以追溯的更早,王羲之在《笔势论》中说道:“腕脚挑斡,上捺下撚终始转折,悉令和韵,勿使蜂腰鹤膝。”不过,我们要区分“捻管”和“转腕”之间的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