隶书是五体之一,它既是一种承前启后的书体,也是孕育楷、行草书的书体。隶书前面有篆书,继承了篆书的某些笔法与字形,又在笔法与字形上进行了发展,演变成为楷书、行书和草书书体。因此,不仅是它本身就有古朴、雄浑和美观,而且也是学习书法笔法最好的一种书体。可见隶书在五体书法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是历代书家必学的书体。更多书法内容尽在集大家书法!
阅读全文>>
笔毫的末梢:锋,是笔力集中到达,墨水集中流注的地方。善用笔者,能使笔站起来以锋芒运使,这叫“立锋”,笔锋挺而健,有效传达指腕的力量。在曲张之间“杀”入纸中,获得力透纸背,入木三分的效果,如不能发挥锋的特点,单以笔腹顿按,笔画必质感薄弱,墨象虚浮。更多书法内容尽在集大家书法!
阅读全文>>
康里巎巎(1295--1345),字子山,号正斋、恕叟。色目康里部(蒙古族人)人,元代著名少数民族书法家。曾任礼部尚书、奎章阁大学士,官至翰林学士承旨,知制诰,兼修国史。以书名世。书与赵孟頫、鲜于枢、邓文原齐名,世称“北巎南赵”。他的成就主要在行草,代表作有《谪龙说卷》、《李白古风诗卷》、《述笔法卷》等。更多书法内容尽在集大家书法!
阅读全文>>
在八十年代,书法热潮刚刚兴起,当时学习书法的人很多,有人说,日本书法却走在了中国的前面,甚至日本人还说,中国人想要学习书法,就要跟着他们去学习。但是有一位书法前辈,就是我们所熟知的杨再春先生却担起了向国民普及书法的重任,他在电视上对书法爱好者进行书法讲座,从笔画、执笔到章法、内容、形式等,让书法爱好者学到了相应的书法知识,他为普及书法做出了很大贡献。更多书法内容尽在集大家书法!
阅读全文>>
康里巎巎(1295-1345),中国元代书法家。字子山,号正斋、恕叟,又号蓬累叟。西域康里部色目(元代属钦察汗国,今属哈萨克斯坦)人。曾任礼部尚书、奎章阁大学士。博通群书,擅楷、行、草等书体,师法虞世南、王羲之,善以悬腕作书,行笔迅急,笔法遒媚,转折圆动,自《李白诗卷》(部分)成风格。更多书法内容尽在集大家书法。
阅读全文>>
米,北宋书法家、画家、书画理论家。善诗,工书法,擅篆、隶、楷、行、草等书体,长于临摹古人书法,达到乱真程度。与蔡襄、苏轼、黄庭坚合称“宋四家”。《箧中帖》,行草书,纸本,信札一则,约书于北宋哲宗元祐六年(1091年),纵28.4厘米,横39.5厘米,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更多书法内容尽在集大家书法。
阅读全文>>
黄庭坚在书学思想上主要提出了"书韵"之说。他认为,书法应当在力度、工巧的基础上,表现出书韵,让书法散发出自有的意境。黄庭坚的书法在清朝时期得到了更为广泛的传播,学习者很多。碑派书法的代表人物康有为曾经评述到:"宋人之书,吾尤爱山谷(黄庭坚),虽昂藏郁拔,而神闲意浓,入门自媚,若其瘦劲嫁人遒,则自篆来,吾以山谷为行篆。"更多书法内容尽在集大家书法!
阅读全文>>
启功曾说:“欲知六朝笔法,可于高昌砖志墨迹中探索之。高昌墓志出土以后,屡见奇品,其结体、点画无不与北朝书体通,且多属墨迹,无刊凿之失。”远在西北的雅尔湖藏有近400块高昌国手写砖志,字迹清晰,笔法跌宕,是书家本来面目。多品读高昌诸家墨迹,可领悟古人笔法之精妙也。更多书法内容尽在集大家书法!
阅读全文>>
《治平帖》是苏轼书写的信札,内容主要是委托乡僧照管坟茔之事。根据帖后赵孟頫、文徵明、王穉登三人之跋可知,此帖当是苏轼于北宋熙宁年间在京师时所作,时年约30余岁。更多书法内容尽在集大家书法!
阅读全文>>
《惠柑帖》为米芾翰牍九帖之八,行草书。书札笔致最为率意放纵,结体倾侧奇险,转换多机巧锋芒。在米芾大量的书作里,字体大小其正悬殊最大并偶有涂改的作品,为此一类,可视作米芾风格的典型代表。更多书法内容尽在集大家书法!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