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当一个人能够远离喧嚣,在知行上放下,沉浸在绵延丰厚的墨海,学养于先哲留下来的墨宝,愈加领悟也就触摸到历代书家的心灵。此时此刻,淡定于人生苦乐和生命悲欢;沉着于岁月浮沉和人情
当一个人能够远离喧嚣,在知行上放下,沉浸在绵延丰厚的墨海,学养于先哲留下来的墨宝,愈加领悟也就触摸到历代书家的心灵。此时此刻,淡定于人生苦乐和生命悲欢;沉着于岁月浮沉和人情冷暖。品味人生书途,沉着矜持大道。在一招一式、一点一画、一深一浅的书写世界的中,书法不仅成为一种解悟人生的方式,更成为人生不断修行的重要途径。
二是书法可认识自我,不断追求超越。在心理动力论中,本我、自我与超我是由精神分析学家弗洛伊德之结构理论所提出的精神的三大部分。“本我”(完全潜意识)代表欲望,受意识遏抑;“自我”(大部分有意识)负责处理现实世界的事情;“超我”(部分有意识)是良知或内在的道德判断。
从心理动力论的方法来看书法的活动,就知道写字虽像是一个简单的活动,却有本我、自我与超我三部分的参与。自我决定要写字,写什么字,用什么纸,用什么笔,写什么体等,在这一系列的选择中,好像是意识的我在决定,其实很可能已有超我与本我的参与。比如有人喜用精致洁白的宣纸,有人喜欢用稍粗稍黄的毛边纸,为什么有这偏好,书者未必想过,但是如果追究,可以找到来由。写前心目中有一模糊的样式,所谓“意在笔先”。此意并不清楚,如果清楚到像某家某帖,那么写出来的字只是背临,愈能乱真,愈算不得创作。此意是超我在长期酝酿中形成的,是自己一理想的风格,是受幼小时父兄师长的解说、示范,以及长期见到的许许多多碑帖的影响而形成的。它给自我一个努力的方向,要在笔下实现,还要靠自我的实践和大胆的尝试。
法籍华人书法家熊秉明[25]在谈到书法的习字时说,如果你写的字觉得不完全如意,不能得心应手,首先来自指腕还不够熟练,不能完全受自我控制。其次来自本我的干扰。康有为自称他“眼中有神,笔下有鬼”。我们知道潜意识中埋藏的因素很多,有本能、情结、怪癖、心理创伤……这些属于生命的阴暗面的东西,在扰乱你的指腕。我们得承认它们是我们生命的一部分。如果不能排除它们,就应该接受它们,使它们成为我们的助手。本我的干扰使写出的笔画出现轻微的颤动或出轨,不合你的意。“意在笔先”的那一个“意”,实在不必在意。因为你如果每写一个字都如意,那就会得到窦臮给孙过庭的评语:“千纸一类,一字万同。”你的字是有功力的,然而是机械的,没有趣味。所以董其昌说:“作字须求熟中生。”生是一种小失误,小差错,这些偶然性是本我带来的,给作品带来生命的跳动。苏轼说“书初无意于佳乃佳尔”,也是这个意思。
中国历史上,书法大家也基本都是做官的,老百姓成为大家的则称为布衣书法家,较著名的有林逋、傅山、邓石如、金农。其中邓石如即是清代碑学的先驱,也是中晚清碑学运动的奠基人。他是中国书法史上为数不多的以布衣身份、全凭自己艺术傲立书坛的大书法家。左邓石如《陈寄鹤书》。右金农漆书七言对联。